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k8凯发官网网址

“碳普惠网络建设与碳普惠创新应用项目“启动会在京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3-06-02

  近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宣教中心)在北京成功举办“碳普惠网络建设与碳普惠创新应用项目”启动会。来自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绿普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日照银行等单位的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宣教中心副主任闫世东主持会议,培训室副主任栾彩霞,及项目组人员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与代表就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在多元主体的碳普惠机制中的作用,如何运用金融手段激励公众更加积极的践行低碳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 闫世东
  会上,栾彩霞主任首先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框架和实施计划以及2023年工作重点。随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曹啸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碳了普惠金融创新研究工作——《碳普惠可持续推进的对策研究:金融视角》报告框架,并从碳普惠的市场创新、可交易性、现实可行性、国家政策引导等多方面展开了阐述。曹教授谈到,当前的碳普惠工作主要基于其公益性,但碳普惠金融属性很强,只有回归市场和发挥市场的创新能力,同时在国家政策引导的加持下,才能实现良性持续的发展。
   
  与会专家
  中华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房志认为,从资金角度考虑,碳普惠工作开展需要市场、公益、财政三方相结合,缺一不可。财政资金要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撬动公益和市场资本的投入。而方法学是否需要统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平台企业可以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形成各自的标准体系,从而实现“个人与平台交易,平台与市场交易”的新交易形式。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谈到,碳普惠金融创新是我们的路径创新尝试,其核心在金融视角创新上。但首先,碳普惠工作要立足于普惠思路,一定要基于普惠机制的形式。普惠机制要面对的就是小散乱、多元化主体,而项目“网络建设 创新应用”正好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碳普惠虽然是以激励为主的机制,但政府在绿色低碳经济政策上的创新,比如通过免税等手段,也能推动碳普惠机制的持续发展。而国家层面的宣传推广则可以更好地激励大家,通过绿色低碳行为产生普惠机制。
  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认为,碳普惠在生产端的技术标准相对容易解决,产品端的消纳则是更大的难题,特别是对于没有自己碳交易市场的城市,企业没有强制性义务去消纳。而ccer又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碳普惠如果进入ccer市场将面临很高的交易成本。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指南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从“自愿减排”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参与其中。未来,跨区域的碳普惠交易,可能因为场景不同、技术标准不同而出现问题,如何统一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绿普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监任景哲提到,碳普惠的发展离不开“数据”,正是因为呈现“小散杂”的特性,才更需要密切关注数据获取、准确计量、认证、验证和打通数据孤岛等问题;ccer模式对于碳普惠而言难度较大,是否可以建立专门的碳普惠交易市场(如碳普惠银行)、碳普惠数据中心,来打通相关要素,进行资源串联。同时,中心牵头成立的碳普惠合作网络具备完善的生态圈,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作用,推动碳普惠标准、方法学统一,在碳普惠网络的小生态圈内先行试点金融创新,积累相关经验。
  日照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监乔钟伟在会上对日照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同时也表示,碳普惠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三方面,即政府引导推动、全社会资源合力和专业地运营推广。日照银行将在政府指导下,努力构建地区碳普惠场景应用,积极探索建设对公碳普惠平台。
  能源基金会对项目前期开展的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在后续项目推进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机制,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提升参与感,以促进碳普惠网络成员交流,加大进一步建立双碳目标和个人绿色低碳生活之间的关系,讲好中国特色故事。
  2022年底,在能源基金会资助下,宣教中心正式开始实施碳普惠网络建设与碳普惠创新应用项目,该项目是宣教中心与能源基金会合作的关于碳普惠项目的延续。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有关单位牵头发起的“碳普惠合作网络”于2022年6月15日在“全国低碳日”主场宣传活动上宣布正式成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