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viate the px panic: we can change a way
贾峰
从2007年厦门“放弃”px到2011年大连承诺已建成的px项目“一定搬迁”,再到2012年宁波“坚决不上”px和2014年茂名“如绝大多数群众反对(px项目),市政府是不会违背民意进行决策的”。 一时间,px成为引发环境群体事件的最敏感词汇,面对“维稳”的压力,地方政府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
7年前当px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时,“高危”、“剧毒”、“致癌”以及“发达国家px生产装置与居民区距离至少百公里以上”等“权威说法”主导了以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并蔓延至电视、报刊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投资建设或支持px者被扣上“只追求经济增长罔顾人民死活”的帽子,而那些反对建设px的人士包括上街“集体散步”的民众则被视为有公益心的“环保卫士”。
7年间,虽然px项目几无进展,但是,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或行业协会并非裹布不前。比如,在广东茂名,在民众3月30日到市委门前大草坪聚集、并在个别路段慢行之前的2月27日,市政府就开展了密集的媒体宣传,举办科普讲座,召集专题学习会,还特意组织当地网友围绕px进行互动交流。这不同以往的px科普宣传活动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但是依然未能阻挡住市民上街的脚步。有人说,之所以出现“局面失控”,与先前要求市民签署“支持项目承诺书”有关。
7年来,最明显的进步是社会对px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认识;更让人欣慰的是,以百度百科px词条“上甘岭争夺战”为标志,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公开站出来从科学的角度来介绍px。后者反映了中国网民在经历了“大鸣大放”的自由发声之后,愈发理性和成熟。当我们浏览后面这两句引自百度百科的话时,一定会对失去的7年而感慨万千。
国际评估化学品致癌的权威机构(iarc)对包括px在内的整个二甲苯类的评估结果表明,px致癌性证据不足,即有对人体致癌性无有效证据的物质。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将其归类为a4级,即缺乏对人体、动物致癌性证据的物质。
但是,与当下“骨感”的px项目屡屡受挫的现实相比,仅仅认识到科普宣传px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如何系统化地设计方案,让公众“接受”px而不是简单说“不”,还要从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做起。
首先,要借助全媒体实时完整地将大型或公众敏感的项目信息予以公开,方便民众获悉和反馈,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路径,还要与科普宣传有机相结合;要有专门的机构提出完整的方案并具体落实,并贯穿于项目选址、立项、环评、审批、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
其次,要说明项目的建设和投产能给社会尤其是当地民众能带来什么“实惠”,这将包括但不限于税收、财政收入、就业、产业链带动、服务业拉动等,而且还要讲讲政府如何利用相关收益来改善民生,让民众切实感受中国经济升级版与他们自己的福祉相关。
第三,邀请人大政协代表、社会名流、教育和科研院所专家、环保社会组织负责人、企业家和周边居民代表组建群众认可、有广泛代表性的委员会,来汇集民意、协商沟通、参与决策、现场检查,摸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治理新机制,推动包容式发展。
第四,环保等部门要严格执法认真履职,认真解决民众反响强烈的环境问题,坚决制止新建项目未批先建、治污设备建而不开等置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于不顾的行为;要鼓励和保护群众举报环境违法,用实际行动来增强政府公信力。
总之,从严查处环境违法事件,加强信息公开、科普宣传和解疑释惑,保障公众知情权,是化解px魔咒、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的基础,而“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一经确定,也必须要严格执行”,再不能“一停了之”。